吳嘏(西元1870年~1934年),字汝純,諱錫禧,為吳踏之子,是東石鄉唯一的秀才,日據時代曾暗中開設「觀海堂」教授漢文。生前更以中醫懸壺濟世,服務熱忱一直為村民津津樂道。
吳嘏十八歲即中秀才,當年赴廈門考舉人時,主考官向他索取十兩大銀,吳嘏不肯,遂告落第,一九○五年科舉廢除,所以他可說是渡台三百年來東石唯一秀才。
獲國父賞識贈紙扇
吳嘏廿一歲至廿五歲期間,曾至大陸拜師,深造國學,適逢國父籌備興中會,經朴子黃鴻侯推薦而加入,當時國父對從台灣至大陸讀書的青年才俊頗為器重,又賞識吳嘏的才華,特別題詩於紙扇贈其留念。
一八九五年日本佔領台灣,東石人群起抗之,曾殺死日本兵七名,在全省反日運動中雖屬小事件,但人民敢與日軍抵抗,這種民族意識與鄉土自主的草根性所發揮的力量,吳嘏認為必須靠教育導正與培養,因而開設「觀海堂」(取其遙望祖國之意)。無疑的,觀海堂亦是興中會延續的一個據點,雖然日本政府一再嚴禁研習漢文,但吳嘏仍暗中授課,及至台灣光復,東石人才輩出,吳嘏之功實不可沒。
中醫懸壺濟世
因廢除科舉,吳嘏積鬱成疾(胃出血),故延請施厝寮施大夫來包醫,臥病期間仍然手不離卷,施大夫讚賞之餘,惺惺相惜,遂傳授醫術給他。
一九○○年吳嘏創立唯一的事業「仁壽堂」,起初創業惟艱,他以義診的方式培養信心,並以慈悲好生的熱情來行醫,就診病患與日俱增,連外地人都爭相聘請,常一出診數日不歸,不分晝夜。
吳氏父子
大刵六年父親吳踏辭掉東石區長職務後,由吳嘏繼任。虎父無犬子,大正七年,亦獲得日本天皇授與授佩紳章。
先天宮的改建過程中,舉凡籌備設計、募款、發包營建、監督驗收、完工祭醮等工作都由吳嘏領導完成。廟裡的門聯、壁柱聯、牌匾的編寫也都是吳嘏親身傑作。所以全鄉人都認為先天宮的改建,「踏出錢嘏出力」,吳家父子是第一功臣。
-
吳嘏–東石唯一的秀才 |
|
吳嘏(西元1870年~1934年),字汝純,諱錫禧,為吳踏之子,是東石鄉唯一的秀才,日據時代曾暗中開設「觀海堂」教授漢文。生前更以中醫懸壺濟世,服務熱忱一直為村民津津樂道。
吳嘏十八歲即中秀才,當年赴廈門考舉人時,主考官向他索取十兩大銀,吳嘏不肯,遂告落第,一九○五年科舉廢除,所以他可說是渡台三百年來東石唯一秀才。
獲國父賞識贈紙扇
吳嘏廿一歲至廿五歲期間,曾至大陸拜師,深造國學,適逢國父籌備興中會,經朴子黃鴻侯推薦而加入,當時國父對從台灣至大陸讀書的青年才俊頗為器重,又賞識吳嘏的才華,特別題詩於紙扇贈其留念。
一八九五年日本佔領台灣,東石人群起抗之,曾殺死日本兵七名,在全省反日運動中雖屬小事件,但人民敢與日軍抵抗,這種民族意識與鄉土自主的草根性所發揮的力量,吳嘏認為必須靠教育導正與培養,因而開設「觀海堂」(取其遙望祖國之意)。無疑的,觀海堂亦是興中會延續的一個據點,雖然日本政府一再嚴禁研習漢文,但吳嘏仍暗中授課,及至台灣光復,東石人才輩出,吳嘏之功實不可沒。
中醫懸壺濟世
因廢除科舉,吳嘏積鬱成疾(胃出血),故延請施厝寮施大夫來包醫,臥病期間仍然手不離卷,施大夫讚賞之餘,惺惺相惜,遂傳授醫術給他。
一九○○年吳嘏創立唯一的事業「仁壽堂」,起初創業惟艱,他以義診的方式培養信心,並以慈悲好生的熱情來行醫,就診病患與日俱增,連外地人都爭相聘請,常一出診數日不歸,不分晝夜。
吳氏父子
大刵六年父親吳踏辭掉東石區長職務後,由吳嘏繼任。虎父無犬子,大正七年,亦獲得日本天皇授與授佩紳章。
先天宮的改建過程中,舉凡籌備設計、募款、發包營建、監督驗收、完工祭醮等工作都由吳嘏領導完成。廟裡的門聯、壁柱聯、牌匾的編寫也都是吳嘏親身傑作。所以全鄉人都認為先天宮的改建,「踏出錢嘏出力」,吳家父子是第一功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