型厝村村長介紹
村 長: |
黃進忠 |
村辦公處電話﹕ |
05-3732246 |

除了剖蚵,僅剩沙土,
海洋資源枯竭,農地低窪貧瘠,
寥寥無幾的電蝦膠筏,
養殖漁業遂成重心。
清康熙年間福建沿海海盜猖狂,人民生命財產遭遇極大威脅,先民蔡德曉從舊居福建省晉江縣東石鎮型厝村渡海來台,在此以養蚵捕魚為業,結草為廬,沿襲祖籍「型厝」為名,又因為只有小屋幾間,故稱為「型厝寮」。
五大姓氏
目前的型厝寮由舊庄、西勢、九塊厝、山寮等部落組成。村民以蔡、黃、吳、顏、張等五大姓氏為主,其中又以蔡姓為最大姓,來台拓荒時間也最早。
舊庄和西勢的先民最早定居在過港埔,後因河堤潰決,常有水患不適居住而搬至舊庄,繼續墾荒發展直至飽和。蔡姓家族若干人士又搬到目前靠海的西勢定居,至於顏姓人家據傳在清末因受水患之苦,從雲林抱木飄流而下,定居於此。
九塊厝,最早是由九間房子發展而來,型厝黃姓人家全居住於此。根據長者黃水獅闡述:「黃氏先民來自浙江沿海,至今已有六代,早期二兄弟來台,一在型厝,一在雲林的牛擔灣,日據時代型厝黃姓人家,曾到雲林避難投靠親族,光復後再回來重新開墾。」
山寮,早期叫「草仔舖」,約七十五年前,居民從接近型厝村的聚落遷移到現在山寮的北邊,如今舊山寮全為低窪農地,無人居住;而現今山寮則因地質貧瘠不適合耕作。問起曾為光復後第二任村長的蔡文桂,山寮主要的民生經濟是什麼?他微弱的嘴角牽動著因歲月而深刻的皺紋說:「這裡除了剖蚵,剩下的就是沙土了。」
型厝先民渡海來台,仍沿襲在晉江沿海的生活,以養蚵捕魚為業。早期養蚵是以竹竿插入海中,任由蚵苗附著生長,因為容易在風浪中受損,產量也較少,乃逐步改良,演變成今天用尼龍繩綁著成串的蚵殼放入海中附生。
具規模的蚵仔浸泡場
早期蚵仔採收後,直接由人工剖殼取肉,經過二小時的浸泡,再運至各地剖蚵。據經營蚵仔浸泡的業者說:「浸泡可以使蚵仔更乾淨,易剖殼又增加重量,並且帶動其他相關行業,諸如蚵仔的運輸、拖蚵、剖蚵等,幾乎沿海以蚵為生的人,都蒙受其利,不過需要抽取較多的地下水來浸泡蚵仔。」
此外,型厝在沿海漁業的發展亦具規模;曾在光復後當了三任村長,後來又任職漁會主任達四十年之久的蔡阿義,回憶起日據時代在鉤釣及流刺網傲人的成績,眼神充滿驕傲。但因沿海資源逐漸枯竭及養蚵業不斷興起,現在沿海漁業只剩電蝦和拖網作業了。
型厝村民雖然大都以漁業為生,但早期仍有一半以上的農業人口,農作產量也不遜於別村。經濟作物有蘆筍、甘蔗、花生,及少量的玉米,但是地層下陷後,許多農地一再鹽化貧瘠,已不適合耕作。
神像隨行渡海保佑
先民渡海來台,面對深不可測的大海,定居之後又常受瘟疫侵擾,深感生命無常,因此渡海時常有神像隨行保佑,上岸後就將其供奉在廟中。福安宮五府千歲就是蔡姓始祖渡海時隨行供奉來台的,當時僅興建簡陋的房屋暫行安置,民國前二年才由蔡竅嘴召集村民協議,擇地改建於現址,至今已經過三次改建。
另外,當年東石望族吳踏之女吳田娘許配給型厝蔡姓人家時,除了有富麗嫁妝外,還有媽祖及三太子神像隨側護佑;而後村民求神問卜頗為靈驗,為此特地於七十六年興建「南安宮」,於七十八年完工。
七十八年初傳教士梁紀貞在此租屋居住,傳播基督福音達三年,多人聽聞基督福音而領洗。
重視教育人才輩出
型厝寮人才輩出,如張清祺先生(已於民國95年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往生)在日據時代就讀台南高工(現成功大學),當時整個東石鄉只有二個人就讀該校,在偏僻鄉下可謂十分不易。而後更榮任嘉義市建設局局長及省政府建設廳第二科長。張金國先生也曾因發明養殖水的循環使用,而受到十大傑出漁民的表揚。另,連任多屆的嘉義市省議員黃永欽,及民國71~79年連任兩屆的鄉長顏益財都是型厝人。此外,出身於型厝村山寮部落的蔡德連也曾為省嘉商校長。
據蔡阿義先生回憶,型厝寮在東石鄉確實擁有較多高學歷的人,這全因家長普遍看重子女教育,且樂意與學校配合,甚至私下請老師全權管教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