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揖村村長介紹
村 長: |
陳慶堂 |
村辦公處電話﹕ |
05-3601181 |

蝙蝠山下流龍血,
全因日據開闢六腳排水,
便利灌溉,卻壞了下揖龍脈。
少林阿水師的「振興社」無法振興,
子孫憾至外地設館,傳承香火。
下揖村位於東石鄉北邊,朴子溪貫穿全村,北邊有六腳排水流經。東界頂揖村,西鄰龍港村、海埔村,東南及南邊分別與蔦松村、圍潭村鄉隔,北邊緊臨溪下村,是傳統的農業小村莊。
清康熙年間,三疊溪(今北港溪)在揖仔寮附近與牛稠溪(今朴子溪)會同注入沿海潟湖。(按:據當地居民指出,舊時揖仔寮附近因溪道彎曲、潟湖羅列,居民撐竹筏出海,長費時數日之久。)因地處海陸交會淺水處,早期居民以揖仔或鉛揖仔(按:此係先民之漁具,今已絕少看見,據稱是以兩支竹篦交叉製成),在溪邊或淺水的潟湖捕魚為生,故有揖仔寮之名。下揖村顧名思義即是與頂揖村相互對稱。
下揖村的地理環境,是由沿海沙岸、潟湖地形演化而來,多屬砂質土壤且不肥沃,因此早期居民生活頗為艱苦。據當地居民回憶,往昔生活不易,飯桌上只有豆頭(即豆渣)炒蔥花、鹽巴,或是蕃薯簽配豆頭,若吃到腐臭的蕃薯簽,就趕緊將沒吃完的蕃薯簽一口吞下,探其究竟,是因物質貧乏不忍吐掉。
十多年前東石鄉引進蘆筍,一度成為下揖村的主要作物,也曾為居民帶來短暫繁榮。近年來由於工資昂貴、外銷價格不若以往、沿海地層下陷及農地嚴重鹽化,蘆筍栽培已日漸減少,村民只得改種較省人力的玉米、甘蔗、花生、蕃薯等雜糧。
本村屬供奉港口宮的六庄頭之一,村內緣無廟宇,現今村中唯一村廟建安宮,供奉刑王千歲,係數年前村民集資興建。在此之前村民的信仰中心仍以港口宮為主。
教育方面,早期居民受教育的機會不多,本村已故的漢文老師,林老聖先生曾設私塾開班教授漢文,現今位於港口宮入口牌樓附近的下揖國小,與位於東邊角的揖源分校,則是目前本村子弟接受教育之所在。
六腳排水破壞龍脈
下揖村又可分為揖仔寮、頂頭埔、菁埔仔、東邊角、五口灶、衙門口、菜井仔、竹圍仔等部落。據說本村原有一龍脈,在頂頭埔、菁埔仔北邊之蝙蝠山(係小沙崙),日據時代開闢了六腳排水從蝙蝠山經過,龍脈風水因此遭受破壞,村落狀況從此逐漸沒落。
六腳排水開通後,據說每逢農曆初一、十五,下揖村蝙蝠山附近會有紅水流出,染紅龍溝(當地居民稱六腳排水為龍溝),當地人稱紅水為「龍血」。此奇景直到二、三十年前才逐漸消失,今日紅水之穴仍在,但已不見紅水流出。然而,附近部分長輩說,蝙蝠山底下土質帶有鐵質土層,因排水溝開闢後,遭水侵蝕而流出鐵銹水,鐵質土層被沖刷完全後,自然就不再流出所謂的「紅水」。
振興社傳授武術
往昔沿海居民在閒暇之餘,會集資請武師開館教授武術。下揖村已故的阿水師,曾隨鰲鼓算盤師學習少林拳術,後來也在本村開設「振興社」教授村民拳術,並常應聘到附近鄉鎮開館授徒。阿水師死後,後代子孫仍有人研習武術開設武術館,但是都在外地。